2011年5月17日 星期二

論人才品質管理

        看倌們看過常態分佈曲線圖嗎?(烏陵找到網路圖片資源,如下)








        這跟今天討論的主題[人才品質管理],有甚麼相干呢?看倌請耐心看下去。


        烏陵在工作中遇到的問題之一,就是在各類型的部屬身上要花多少時間配當。主管們可能有幾種截然不同的想法:
  1. 把資源投放在績效最差的員工身上。因為這樣才能夠平均大家的生產力。
  2. 平均投放資源,因為這樣才公平。
  3. 把資源放在績效最好的員工身上。因為這樣才能追求最大的生產力。
        是的,員工的[品質],會影響主管投入資源的多寡。
        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烏陵開始研究自己的[人才品質管理]哲學。



        話說烏陵曾與幾位朋友闊談事業與管理。其中,L 君認為人力品質分為以下幾種:
  1. 人渣:在[組織]內沒有生產力,反而是會敗降低生產力的人。例如:十惡不赦的罪犯。(PS.[組織]可能是指:國家,社會,公司,學校等)。人渣的比例約占10~15%
  2. 人力:依附組織系統,付出容易被取代的能力,藉以獲取生存資源。例如社會中,無技術門檻、任何人都能夠做的工作,這種職位需要的是人力,而非人才。人力的比例約占60~70%
  3. 人才:能夠改善組織運作,其對組織來說很難被取代性。例如:高階的程式設計師。人才的比例約占10~15%
  4. 人物:能夠發揮眾多人才、人力,來做好組織運作的人。例如:優良的企業經理人。由於這類型的人鳳毛麟角,因此幾乎不可被取代。人物的比例約占3~10%
(這是L 君分析觀點,勿筆戰。)

        另一位擔任教師的Z 君,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,分享了自己的心得。Z 君認為,學生品質分為三種:
  1. 末段班:人數少。Z 君認為多數的壞學生是怎麼教也還是壞學生,即使費盡心力成效也有限。也許有少數學生可望提升,不過是可遇而不可求。末段班的比例約占15%
  2. 中段班:人數最多。Z 君認為,大部分的學生都是中等程度的,環境師資好壞,會嚴重影響他們的進退。因此必須集中教育資源在他們身上。中段班的比例約占70%
  3. 前段班:人數少。Z 君認為好學生就是好學生,不會因為環境好壞而有影響。他們會自己走出自己的路。老師只要適度的關心他們即可。前段班的比例約占15%
(不一定所有老師都是這樣想的。但烏陵也僅就Z 君觀點與大家分享)

        天下文化[自私的基因]這本書,對於生物求生本性有生動之闡述。烏陵得書中論點,加上兩位友人的觀點,胡亂自創[人才品質管理]的概念:
  1. 人才品質跟學生品質都是呈常態分佈曲線。[人渣]少,[人力]居多,[人才]也少。但稍有不同處是,[人物]更是鳳毛麟角。烏陵尋思,為什麼人渣數量少?由於他們具有"自我毀滅"的因子,且要擔任"人渣"、自以為自己是受害者的人也需背負非常痛苦、巨大的壓力,因此數量必定會控制在一定數量以下。其次,為什麼人才少?烏陵不清楚。但若每個人都是人才,那麼就會變成[人才]中最傑出者才是[人才],其他人相對地就成為[人力],也表示著全人類都在提升與進步。不管如何,相對性的比較還是會繼續存在。
  2. 公司或企業品質和人才品質也一樣呈常態分佈曲線。[爛公司]少,[普通公司]居多,[好公司]也少。烏陵尋思,為什麼爛公司少?因為爛公司日久必後遭受淘汰、倒閉,所以爛公司少。為什麼好公司少?因為相對優勢的公司成為[好公司],大多數績效中等的公司就變成了[普通公司]了。
  3. 公司對員工投入資源,和老師對學生投入資源,烏陵認為是難以相比的。公司講究整體加總績效(例如:總營收、毛利、淨利、人均生產值等),而學校講究的是達到一定程度績效的人數值(例如:公立學校升學率)。因此兩者在意的目標不同。所以,公司對員工投入資源,和學校對學生投入資源的思維邏輯,應有不同。
  4. 依照賈伯斯的觀點,優秀員工的貢獻可能是一般員工的3 倍以上。依此前提,假設,[人渣]每年度對公司的貢獻值是-10 (沒有生產力還消耗公司資源 )。 人力貢獻值是10。人才貢獻值是30。人物貢獻值是90。(PS.後來賈伯斯修正了差異更大的數值,但烏陵還是得很保守的估算)
  5. 假設,每年公司投入時間與資源,該人力資源可獲得原本貢獻值可以往正數值方向成長1.5倍 。且,不管何種人力資源都有成長瓶頸,到達一定貢獻度之後(暫定為100),貢獻度的成長就會趨緩或停滯,則一年期間投入相同資源,[人渣]貢獻值成長為-5,[人力]貢獻值成長為15,[人才]貢獻值成長為45,[人物]貢獻值成為100(烏陵是假設人物的成長很快的就達到極限,差異0.1貢獻值,可能造成財富大幅的差異)
  6. 在此理論架構下,投入資源在[人才]身上效益最佳。因此,參考七三法則或八二法則,若集中約70~80% 的資源在[人才],20~30%的資源在[人力],可能可以得到最大效益。
        基於此前提假設,烏陵在管理工作上以實戰經驗來進行驗證。


(PS.烏陵對績效好壞定義如下:薪酬與工作貢獻相除之比值。薪資高的員工的目標應比比薪資低的員工還要高。因此合理的目標加上合理的表現,績效分數應是相同的)


 經過數年下來的觀察,烏陵發現幾個事實:
  1. 將資源公平分配給所有人是齊頭式平等,假公平。貢獻良多的人與沒甚麼貢獻的人擁有一樣資源,情何以堪,反而造成優秀者出走,導致組織衰敗。
  2. 領導者應致力調整[人渣]、[人力]、[人才]、[人物]比例到達企業型態所需的平衡點。(例如:清潔公司和軟體公司對於人力需求比例是截然不同的)
  3. 調整[人才品質]也等於是調整[公司品質]。
  4. 人才品質是相對性的,不是絕對性的。例如:請畫家去登陸月球,或是讓數學天才去烹飪美食,並不適用。能適合當下需求的人才,才算是人才。
以上看法與各位分享。

2 則留言:

  1. 我也非常認同這個說法,不過有些公司的副總卻比一個部門的員工多,約二十幾位,那是什麼情形。在有些公司的人物好像也蠻多的,xd.尤其在軍中的一些單位會看到這種形況。@@

    回覆刪除
  2. 不清楚那些組織的狀況是甚麼,所以不能論斷。
    不過烏陵以前服役的時候是在[基幹營],非戰爭時幹部較多,看起來官比兵多,幹部與兵力是不平衡的。不過若是戰爭時加入後備軍人,這時候幹部與兵力比例就會平衡了。
    另外某些公司的副總比員工多,看起來就像是這家公司是某個集團的特殊單位,可能用於抵扣稅務之類的....總之老闆的機密不要知道太多比較好....

    回覆刪除